第844章 春秋大义和东林分裂(2 / 5)

甚至能更广泛一些,把一切证据都用上,称为多重证据法。”

“最基本的则是二重证据。”

“无论正史野史,还是中外历史,都要用这个方法衡量。”

“拥有二重以上证据的,方能称为信史。”

用后世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以及后来发展的三重和多重证据法,作为实证史学的治史方法。

钱谦益只是一听,就知道皇帝又在指点他学问,很是欢喜地道:

“实证史学,确需多重证据。”

“史籍和古物之外,还能有其他证据验证。”

“无论正史野史,都要实际验证。”

确定多重证据法,是实证史学的治史观念和方法。

任何历史记载,都要用多重证据法验证。

那些之前还觉得实证史学空有名称的,此时当即就傻眼了:

他们根本没想到实证史学完善得这么快,直接就确定了具体方法。

而且这个方法听起来还完全可行,经过验证的历史无疑会更可信。

一些精通金石古玩的,已经开始探讨着,自家收藏的古物能与哪些史籍印证,践行多重证据法。

可以说,这个治史方法,一下子把实证史学完善起来。

人人都能用多重证据法,验证史籍记载。

实证史学在他们的支持下必然大行于世,并且越来越完善。

义理史学的衰落,已经显而易见,不止是因为皇帝否定这门学问。

那些钻研了一辈子经史的臣子,对此很难接受,孙奇逢道:

“义理史学虽有错漏之处,但是其师法《春秋》、明正统、论天理,岂能完全摒弃?”

“臣以为可纠正其剪裁史料的过失,但是著史之时,仍旧要以义理为先。”

刘宗周同样说道:

“《春秋》开篇:元年春,王正月。”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这同样是义理,治史当以此为先。”

这个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赞同。他们出于保守,大多认为可以修正义理史学,却不必完全推翻。

就连朱由检面对“大一统”这个义理,同样无法反对。

因为这是中央集权的根基,也是中国能在分裂之后重新整合的依据。

他在仔细思考后,向群臣道:

“所谓义理史学,应该说是史观。”

“它在论史之时,以纲常义理为先,地位从属于经学。”

“实证史学,则更注重史料。”

“首先要辨析史料,寻找它的源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