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春秋大义和东林分裂(3 / 5)

确定史料真伪。”

“然后再根据史料,得出相应观点,独立于经学之外。”

“如此你们说说,史观和史料,哪一个更重要些?”

这种问题,后世都没有定论。史观派和史料派,争论了一百年多年。

在大明同样如此,支持义理史学的,以春秋大义论证史观的重要。

支持实证史学的,则抓住义理史学剪裁编造史料的错误不放。

朱由检听双方争论许久,最终下结论道:

“史观和史料密不可分,无论哪一点都不可或缺。”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唯有分辨出真实的史料,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历史研究要唯真求实,没有什么禁区。”

这个说法,明显是说史料更重要,钱谦益等实证史学的支持者,顿时眉开眼笑。

义理史学的支持者刚要继续争,便又听皇帝说道:

“历史研究是没有什么禁区的,但是对外传播,却要遵守纪律。”

“例如《竹书纪年》,无论是真是伪,它都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有关它的研究,要慎重传播出去。”

“否则就可能坏了人心,导致天下不稳。”

“这类史书,是不能随意传播的,只有翰林院相关人员,方能查阅交流。”

这个说法,得到群臣的一致拥护。

《竹书纪年》对儒家的杀伤力太大了,任何儒家学子都不希望它广泛传播。

研究它的文章自然也要封存,埋在故纸堆里。

朱由检以此为例,继续道:

“还有边疆四夷的史书,同样也不能随意传播。”

“这些书有的颂扬割据分裂,有的则站在夷狄的立场上,不合华夷之辨。”

“大一统、尊王攘夷、华夷之辨,这些都属于春秋大义。”

“符合春秋大义的史书,方能传播出去。”

如此也算是部分承认了义理史学,刘宗周道:

“春秋大义,昌大一统、重华夷之辩、明夷夏之防,应当人所共尊。”

“臣以为研究历史当以春秋大义为先,不合者完全抛弃。”

想把义理史观的重要性,抬到实证史料之上。

钱谦益针锋相对,认同皇帝说的历史研究无禁区。有史料就要研究,辩证其中真伪。

朱由检不想听他们争起来,更不想在没打倒理学的时候,自己扶持的新学派就内部分裂,明确向他们道:

“历史研究,史料为先。”

“无论是否承认,史料都在那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