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春秋大义和东林分裂(1 / 5)
用实证史学取代义理史学!
钱谦益这个提议一出,顿时引起震动。
不但东林党人没想到钱谦益这么快就明目张胆地自立门户,就连他的弟子,也觉得有些突然。
不过,想想皇帝刚刚已经把义理史学批倒批臭,甚至连《新唐书》《新五代史》两部正史都受到牵联。
他们又感觉这的确是个好机会:
当下正是义理史学崩溃、确立新史学的时候。
如果实学能抓住先机,就能在新的历史学派中拔得头筹,获得稳固地位。
将来就算不能在经学上压倒理学、心学,也不至于有消亡之危。
甚至,因为经史之间密切的关系,实学派就算一时败了,也能通过史学渗透经学,不断争夺经学的主导权。
这显然比直接和理学、心学争夺更稳妥,新生的实学派需要先在史学中,找到自己的地位。
瞿式耜等人想明白这点后,顿时开始附和。
陈继儒、陈仁锡等人虽然决定投靠科学,却也认同经世致用的观点。并且希望同为新学派的实学,先去冲击旧学问。
他们同样附和,赞成用实证史学,取代义理史学。
黄立极等人就更不用说了,就是他们编撰《三朝要典》、判了义理史学的死刑。面对实证史学自然极力支持,避免被支持义理史学的人抓着攻击。
实学这门出现不久的新学问,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一些人看着这种景象,只觉得有些荒谬——
因为实证史学完全只有个空名头,大部分人之前都没听说过。
认同心学理学、提倡心理合一的孙奇逢道:
“义理史学,臣能知之。”
“但是实证史学是什么,恕臣才疏学浅,从来没有听闻。”
“敢问钱公,什么是实证史学?”
这个问题,击中了钱谦益的要害。
因为他也没思考过,什么是实证史学。
就连这个名字都是他从皇帝那里听到的,如今只不过是附和皇帝、树立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
让他短时间内编出实证史学的理念,那实在是难为人。
不过钱谦益心思机敏,非常擅长言辞。此时他脑筋一转,就根据之前的说法,阐述道:
“实证史学,一是要有史籍记载,二是要有实物印证。”
“如此两相结合,方是完全可信的史学。”
这个回答称不上完善,却抓住了实证史学的要点,朱由检赞赏道:
“如此验证,可称二重证据法。”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