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科举改革深化(2 / 6)

“这个办法,是不是太纵容士人了?”

“臣以为应该严格执法,把不报备的机会,全部予以驱散。”

“不能再让民众闹事,不把朝廷的制度放在眼里。”

这显然很对官僚的胃口,刑部、大理院的大臣,纷纷支持此议。

也有人觉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此不太同意。

刘宗周就认为只要符合礼法,士子可以用任何手段。

朱由检的选择是抓大放小,把大的群体性事件拆分成小的,降低影响的同时,宣泄社会矛盾。

他向群臣说道:

“二百人以上集会必须报备,否则官府可以驱散,防止发生事故。”

“如果有不和平的举动、妨碍到公共秩序,官府也可以驱散,维护公共安全。”

“但是寻常的表达意见活动,那就不强行要求了。”

“国会和议会前还要建广场,留出空间供民众活动。在不影响出行的情况下,让民众发表意见。”

“君臣民共治天下,要给民众表达意见的权力。”

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进一步给民众放权。

群臣对此大多是欣慰的,因为这代表了皇帝和臣民共治天下的诚意。

他们作为臣子,同样能够受益。

但是也有一些官僚,对此很不舒服:

他们站在官员的立场上,本能地不希望官员权威受到挑战。

民众的任何做法,在他们看来都是挑事。

不服从官府管辖的,就是刁民恶徒。

可惜,他们的看法没得到皇帝认可。

当今皇帝坚持与臣、民共治天下,不愿和士大夫共治。

他们纵有想法,也难以发出声音来。

如今只能顺着皇帝的话语,先把承天门的事情压下去。

韩爌琢磨一番,说道:

“臣观锦衣卫的奏报,意图参加活动的举子,已经超过二百人。”

“如此人数,按朝廷的规定必须报备,否则可以驱散。”

“臣以为这些日子可多派锦衣卫监察,防备士子生乱。”

这完全是按朝廷法度,朱由检颔首认可道:

“若是不去报备,那就依法驱散。”

“但是如果报备的话,官府要不要批准?”

“承天门广场这一块,由哪个衙门管辖?”

这显然是个问题,因为承天门一带是东城区和西城区的分界线,两个城区理论上都有权力管辖,却又都不敢管——

因为广场东侧就是六部、西侧则是枢密院和锦衣卫,给东西城区的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