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节 远东[上](3 / 4)

他们很想早日结束战争。驻扎在中国的土地上似乎让这些帝国最优秀的军人感到很……不安。这很奇怪,但许多报告都显示,相当一部分帝国军人时刻都感到有人准备杀掉自己,他们的精神总是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很容易被激怒,同时也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暴力倾向。

没有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日本人当然不会明白,大量使用甲基安非他命的副作用正在逐渐显现出来,暴力倾向、容易被激怒、多疑以及被害妄想症只是其中一部分;他们只以为这是战争带来的紧张。

虽然优秀的大和武士似乎不应该表现出这样的症状,为了大日本帝国和天皇,他们应该永远精神抖擞的奋勇向前,但是,不管怎样,这种事情确实发生了。

现在的关键在于,要竭力控制军队的冲动,避免他们向北京发动进攻,否则政府就没有办法与清政府谈判、并迫使它接受日本的条件。

毕竟,与中国的战争的确到了结束的时候,日本已经没有能力将战争继续下去了。

简单的说,日本政府几乎已经花光了口袋里的每个铜板,如果继续打下去,日本的经济将会迅速崩溃。但政府发动战争的目的便是挽救濒临崩溃的国内经济,如果它崩溃了,这场战争还有多少现实意义?

更进一步的说,虽然可以向西方国家大量借款渡过危机,但英米国家的钱又是那么容易借的么?如果运气不那么好,日本在战争中的所得将全部落入这些国家的口袋里,而自己却一无所获[注]。

伊藤博文不是傻瓜,相反他还很聪明,他当然不会愚蠢到让自己的国家白白替西方国家打工。

所以他的态度明确而坚决。他拒绝谈判、拒绝对条件进行任何形式的更改。李鸿章只有一个选择:代表清政府在条约上签字,结束这场战争。

“请在条约上签字吧,中堂大人。”当然,伊藤博文是一个日本人,而且还是一名圆滑老练的政客,因此,尽管他的态度近乎蛮横,却没有再补上一句:“快签。”

这并没有让李鸿章感到好过,那份他无法接受的条约仍在他面前放着,时刻都在提醒他现在局势有多么恶劣。“伊藤先生,你提出的和谈条件太苛刻了,本官不能接受。”他说,“本官强烈要求对条件进行修改。”

“中堂大人,我想你仍没有弄清楚局势。”伊藤博文对李鸿章的态度感到很不耐烦,“我再次提醒你,我们没有时间浪费,大日本帝国的军队随时会对贵国首都发动进攻。如果你不希望贵国皇太后与皇帝迁怒与你,请立即在条约上签字。”

“伊藤先生,难道贵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