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节 远东[上](2 / 4)

训练得更好一些,同时再挑选几个更好些的将领——但在任何一个世界、任何一个时代,后悔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淮军在战争中的表现让李鸿章很难堪。虽然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军队不是日本军队的对手,却从没有想过淮军会表现得如此惨不忍睹,不但屡战屡败,叶志超率领的数万精锐还在朝鲜上演了一出丢盔卸甲、狼狈逃窜的好戏,甚至海军全军覆没的责任也需要由无能的陆军承担……他感到很郁闷。

更加令人郁闷的是,他不能因此而责怪任何人。淮军表现得如此糟糕的原因几乎都与军官和士兵本身有关,而这支军队里的军官都由李鸿章或者他的亲信选拔,他们犯下的错误当然只能由他自己承担责任。

所以秦朗说,他的艰难处境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找的。

现在报应来了,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与日本进行谈判。而且让李鸿章感到相当头痛的问题也摆在了他的面前:在上午的谈判中,日本的代表提出了一些在他看来几乎无法接受的和谈条件:承认朝鲜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战争费用两亿两白银……

在清政府曾经签署的条约中,从来没有一个有如此苛刻的条件。

李鸿章很清楚他不能按照这样的条件签署和平条约。虽然作为全权负责与日本进行和平谈判的钦差大臣,他同样非常清楚,不管他签署了一个怎样的条约,都注定会遭到来自各方面的猛烈攻击,但日本人的条件……如果接受那些条件,那就会变成他的灾难。

他会立即成为成千上万人想要诛杀的“卖国贼”,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似乎还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然而李鸿章有些担心,他按照日本的条件签署和平条约以后,朝廷会不会在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下将他革职、或者外放到某个地区担任总督——翁同龢绝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机会。

李鸿章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担忧。

所以他极不情愿毫无保留的接受日本人提出的条件。但在和谈问题上,李鸿章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伊藤博文根本不想谈判,也不在乎李鸿章的担忧,他只需要有人代表清政府在已经准备好的条约上签字——而且最好尽快。

“请立即做出决定,大日本帝国的军人可没有那么多耐心等待我们进行讨论,帝国陆军随时会进攻北京。”谈判开始时他就对李鸿章表明了态度。这既是威胁,同时也是现实。那些注射了大量美国制造的“精力药”的帝国陆军官兵正在脱离政府的约束,他们烦躁不安,只想一举攻占北京。

因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