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新洲医事(5 / 6)

军经过一番苦战,大败西班牙远征军。

此战中,共有三十二人实施截肢手术(其中包括十七名西班牙士兵),东平医院使用丝线结扎血管,术后采用石膏固定残肢,使这些患者存活率高达80%。

更具突破性的是,1635年,东平医院成功实施了首例阑尾手术,主刀医生董新平在没有输血技术的条件下,凭借精准的血管结扎技术,使患者术后不到半月即康复出院,这一成就比英国外科医生克劳迪乌斯·艾曼德早了整整一百年。

面对郑部长夫人的难产困境,新华的妇科医学也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技术储备。

尽管“外倒转术”存在风险,但该技术已通过两百余例临床实践经验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双手经腹壁缓慢转动胎儿,成功率达45%,远超大明稳婆10%不到的徒手矫正率。

而剖腹产手术虽被郑立辉质疑“六成的成功率”,但想比大明“保大保小”的绝望抉择,这已是天壤之别。

新华医生摸索出的“子宫双层缝合术”,用羊肠线连续缝合子宫肌层,再用丝线缝合浆膜层,将术后子宫破裂风险降至3%。

为解决新生儿呼吸问题,他们设计出“恒温抚育箱”,通过炭火加热与湿度调节,模拟子宫内环境,使剖腹产婴儿存活率提升至82%。

据1639年统计,新华产妇死亡率已从移民初期的15%降至2.2%,这一数据让同时期欧洲皇室产妇都望尘莫及。

新华医学的跨越式发展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新华政府对“人口即国力”的深刻认知。

为了将成千上万的移民安全送往新洲大陆,必须解决“移得起、生得下、活得好”的根本问题。

在移民过程中,每艘船上都会配备一名医生和若干医疗工具和大量常备药材。

在新辟拓殖点,医疗卫生的建设优先于行政办公场所。

这种“医学先行”、“全程保障”的移民拓殖策略,使得新华移民过程中的死亡率始终维持在2%左右。

更重要的是,新华医学实现了“知识传承”的范式革新。

不同于华夏传统医学的经验秘传,新华通过医学院、医学期刊、学术培训和交流等诸多方式,构建了开放的知识共享体系。

1635年,新洲医学院图书馆落成,藏有中医典籍、专著2000余册、西方医学译著一百二十余部(主要通过西属美洲殖民地间接获得),以及卫生部主持编纂的外科、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诸科理论实践手册四十多本,还有新华各地医生自撰的临床笔记7000多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