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特赦阳谋(3 / 6)

层交易不可能公开说。

公开声明的“优待”与“秘密消息”的“特赦/大幅减刑”形成落差,反而让头目们更渴望抓住那个“秘密”的机会。

4.利用囚徒困境,点燃猜忌之火

“名额有限”是毒计的核心。头目们彼此猜忌:谁会是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名额满了怎么办?

徐昌大会暗中推波助澜:

派人伪装成中间人,向不同的头目传递“独家内幕”:“a老大已经秘密接触了检方,他肯定是第一个!”“b老大在变卖海外资产,准备自首换特赦了!”“听说c老大手里有xx议员的重磅证据,他自首肯定能占个名额!”

利用媒体渲染“自首潮即将来临”的紧张气氛,暗示“动作慢就来不及了”。

保护伞的沉默是致命助攻:头目们急切地想联系自己的保护伞求证“秘密计划”或寻求庇护。

但保护伞们正因为“秘密消息”中提到的“严惩保护伞”而自身难保,生怕被牵连,要么含糊其辞,要么避而不见,甚至反过来警告头目“别乱说话”。

这被头目们解读为:保护伞放弃我了!或者保护伞也怕了!那个“秘密计划”是真的!再不行动就晚了!

5.“榜样”的力量与“落后”的恐惧

一旦有第一个(可能是势力相对较弱、心理防线崩溃或真的相信了)的头目顶不住压力,抱着“抢占名额”的心态去“投案”。

徐昌大会立刻通过“非官方”渠道(如让记者“挖”到消息)大肆渲染:

“xx帮派老大主动投案,据传获‘特别优待’!”

“首位投案者交代大量保护伞线索,检方高度评价其合作态度!”

暗示(但不证实)此人就是“秘密计划”名额的有力竞争者。

这如同在滚油中滴入冷水,彻底炸锅。剩下的头目陷入极度恐慌:“名额又少了一个!下一个是谁?会不会是我?再不自首就死定了!”

制造“反面典型”:同时,警方高调逮捕几名超过“30天”期限(即使只超过一天)或者被认定“不够主动、不配合”的头目,并公开强调将对其“依法严惩,绝不姑息”,作为“不抓住机会”的下场样板。

这进一步强化了“自首要趁早,配合要彻底”的紧迫感。

6.收网与“自愿”

在恐慌、猜忌和“榜样/反面典型”的刺激下,尤其是看到“名额”飞速减少,剩下的头目们会争先恐后地“主动投案”,生怕成为那个被“顶格严惩”的倒霉蛋。

他们会尽可能详细地交代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