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伐辽战火(2 / 13)

敌人投降。

也许是酒醒之后,赵佶想起自己的这三策,也觉得有些软弱,堕了自己的威名。

他想了想,又给童贯捎去一封手谕,说道:

凡敢抗王师者,虽市井亦尽戮之,勿堕天威!

这一下确实霸气了很多,赵佶心中是痛快了,但是前线更加不知道该如何打了。

幸亏童贯这人,在外面领兵打仗时候,不怎么尊重皇帝的旨意。

他知道官家是个看结果的人。

只要打赢了,回去怎么说都行。

宥州,陈绍看着手里的军报,还有那份誊抄的《御笔三策》,满脑袋问号。

全篇辞藻华丽,但是陈绍就看出来两个意思:

不敢打,不舍得退。

这他妈是个人?

陈绍心中不禁蒙上一层阴影,心中又有了些紧迫感,不知道河北那边,童贯到底能给自己拖延多少时间。

现在看来,西夏比他们靠谱多了,灭夏难度还是很大的。

自己前番去的信,童贯也不知道有没有听进去。

只要他听进去了,就能避免大败,而以辽人如今的国情,童贯军不大败,辽人就不会主动开辟第二战线。

因为第二条战线开启,辽人的南京府就会被从南北两面夹击,让他们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

他哪怕不打都行,就驻扎在河间府,坐等局势生变,然后去收复燕地。

别跟历史上一样,在燕地拉一坨大的,局势都有的挽回。

陈绍越想越没底,他总是觉得,有些事你越是不想让它发生,就越会发生。

尤其是牵涉到大宋这一殿君臣的时候。

在让人失望这方面,赵佶和他的爱卿们,从来不让人失望。

陈绍把军报收起,站起身来,踱步到书房的窗户处。

隔着窗户,他召唤外室处理公文的几个幕僚过来,说道:“帮我润色一封信,以我的口吻写给童宣帅,就说陈绍再拜”

看着书信送出去,陈绍坐回到椅子上,心中稍微安定了一些。

自己只能是通过如此手段,奉劝童贯一声,他还不一定会听。

陈绍不知道上次童贯的反应,在他看来,我就是写封信提醒你,你就算是不听,也不至于生气吧?

换位思考一下,自己肯定会认真考虑的。

陈绍毕竟不是这个时代的老幸臣,不能体会童贯那种久在高位的人心中的优越感,他觉得陈绍是没有资格给他提意见的。

陈绍也知道,自己多半是改变不了童贯,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赶紧做好自己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