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小国联盟(2 / 3)

。联邦事务总理选举结束后,六大强国按承诺解除了对中小藩国的经济制裁:扬国恢复了对沈国的铁矿供应,洪州重启了与庆国的贸易信贷,越国向肃国开放了部分农业技术。

但这些“恩惠”带着明显的限制:铁矿配额仅为正常水平的三成,贸易信贷附加苛刻条款,农业技术多为淘汰的旧工艺。大国对小国的提防心已升至顶点,任何可能增强小国实力的举措,都被严格把控。

小国君主们很快发现,离开联盟的庇护,日子并未变好。沈国试图重启与葡萄牙的技术合作,却发现港口被大明联邦海军“例行巡逻”严密监控;庆国想扩大对洪州的生丝出口,却因“质量标准不符”被多次退货。

他们这才意识到,朱佶焞组建的联盟虽有缺陷,却是小国在大国夹缝中争取话语权的唯一途径。然而,重建联盟的呼声刚起,便因一个核心问题陷入僵局:谁来担任联盟的新领袖?

沈国以“前联盟核心”自居,代国以“人口第二”为由争夺主导权,庆国则凭借与洪州的贸易关系试图崛起。各小国君主纷纷遣使奔走,拉拢边缘成员,许诺“优先资源分配”“技术转移”,甚至暗中勾结大国以增强自身筹码。

这种内斗迅速升级:沈国冻结了代国在其境内的商栈,代国则策反了庆国的边境领主,庆国干脆向扬国“求助”,允许其在境内设立“技术指导站”——名为合作,实为引狼入室。

六大强国对小国的内斗持乐见其成的态度。虞国情报部将各小国的密信往来整理成简报,朱昭熙在批阅时批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扬国皇帝朱瞻塙则直接指示工业部:“向争斗双方出售淘汰的纺织机械,价高者得。”

大国的“中立”实则是推波助澜:他们向沈国提供劣质铁矿,却对代国开放部分火器零件贸易;对庆国的粮食进口设置障碍,却暗中支持肃国扩大农产品出口。

这种策略的成效很快显现。小国间的内斗导致民生凋敝,物价飞涨。沈国的工匠为寻求稳定生计,开始逃往宁国;代国的农民因土地纠纷,大批涌入越国的南亚次大陆。

六大强国的移民管理部门甚至简化了审批流程,主动吸纳这些“技术流民”与“劳动力”。据虞国户部统计,仅一年的时间,就有超过十万中小藩国人口迁入六大强国,其中不乏掌握基础手工业技术的工匠与熟练农民。

当朱昭熙在坤泽城主持对武洲战争的筹备会议时,情报部门呈上的最新报告显示:以沈国、代国为首的中小藩国,仍在为联盟领导权争执不休。

他们在边境陈兵对峙,互扣商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