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组建政党(2 / 3)
成了她多疑的性格,就算是对于蒋谦,朱昭熙也保持着部分的怀疑,在这样的重大决策上,她还是想要先做出决策,再等其他人查缺补漏,分析他们提出的建议的立场。
她最终认定,一党制是当前最符合虞国国情的选择,但必须构建前所未有的制衡机制。
她的方案核心在于“以代表大会为根基,以政党为引领,以群众组织为监督”。第一步是组建“劳动党”——用五年时间,她亲自带队走访虞国两州十二省,深入工厂车间、集体农庄、矿山码头,寻访那些在生产一线展现出阶级觉悟的积极分子。
这些人中有熟练掌握纺织技术的女工、带领村民改良农具的农匠、在矿山事故中组织工友自救的矿工,他们构成了政党的初始骨干。
劳动党以“无产阶级先锋队”为定位,但明确其权力来源并非自身垄断,而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程序授权,从制度上确立“党在代表大会之下”的原则。
为防止政党权力异化,朱昭熙设计了一套立体监督体系。工会与农会被赋予法定监督职能:全国工人监督委员会与农民监督委员会独立于党中央纪委运作,工会委员由工厂工人直选产生,农会委员由村公社选举,确保监督主体的基层属性。
政府官员不得兼任工会或农会领导职务,切断权力勾结的纽带。涉及工人工资调整、土地政策改革等民生议题的国家政策,必须经工会与农会审议通过方为有效;若发现官员腐败或渎职,工会与农会可发起不信任投票,获三分之二代表支持即可强制罢免。
在执行层面,监督机制渗透到各个层级:工厂每季度召开工人代表大会,厂长需公开生产计划与财务账目,接受工人质询,工会对超额加班、安全隐患等不合理决策拥有否决权。
农村地区,农会监督集体农庄的粮食分配,农民监察员随机抽查征粮公平性,杜绝干部私吞现象。中央层面,国家年度计划草案必须提交全国工人-农民联合会议讨论修改,战时政策如物资配给制等,需经工会与农会联名发起全民公投批准。
为保证监督组织的独立性,工会与农会的经费采取会员会费与国家拨款1:1的比例构成,避免财政控制;领导职务任期不超过三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候选人必须来自一线工人或农民,禁止脱产干部参选。此外,一支由工人组成的纠察队被秘密组建,作为非正规武装力量,在官僚集团可能压制监督声音时提供保护。
这套制度设计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授权-监督-制衡”的闭环,既发挥政党的引领作用,又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