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三任总理(2 / 3)
膨胀,看着占城、爪哇、苏禄、琉球、吕宋这些地区的新屯人口扎根、繁衍,看着无数华人子弟在当地建屋筑路、清林造田。
他身为周王,占城便是他的地盘,他比谁都清楚这些地方当年有多荒蛮,如今又有多么热闹。
稻田一望无际,村庄星罗棋布,新修的驿道像蛛网一样将整个藩地紧紧连在一处,每个季度都能收到报表:出生人口超过去年同期,耕地面积扩大一成,缴税户数持续增长。朱有墩看着这些数字,心中便安稳。
更重要的是,南洋地区土着男子几乎已经消灭殆尽,女子则被分配给了华人户籍,这些十年前就开始推行的政策,如今总算见效。
最初推行时反弹极大,但在一代人过去后,新生代便不再分什么华人、土人,只有“联邦子民”的概念。这些女子改名换姓,生下来的孩子也自然以大明姓氏登记,朱有墩相信,再过两代,便再没人记得这些地方原来的面貌。
也有人在背地里议论,说联邦太残酷,太不仁,说那些南洋土着死得不明不白,甚至连史书都不愿留下只字片语。
朱有墩听了只是笑笑。他从不认为自己要做个仁君,也不相信所谓的天道仁义。这个世界本就不仁,若大明联邦不抢占这片土地,其他势力也会来抢,既然如此,先下手为强,才是正理。更何况,这不是他朱有墩一人之意,而是整个大明联邦高层系自上而下的默契。
在朱权、朱高燧之后,所有藩王都疲惫了。开疆拓土是好事,可那是烧钱的买卖,十年投入换来的可能是三十年都回不来的收益,他们不是不愿意面向未来,可是他们封地内的百姓折腾不动了。
现在人口爆炸,田地扩张,粮食产量暴增,港口贸易兴盛,与坐困愁城的明国相比,大明联邦就是人人向往的天堂,比起前些年的洪熙盛世来,大明联邦的盛世底蕴虽然有所不足,但是朱有墩可以保证整个大明联邦的所有人都能吃饱穿暖。
文化底蕴方面的不足,相信在过不了多久之后,在大明联邦成长起来的读书人,在继承了之前大明的文化之后,会迅速把这个不足补上去。
朱有墩偶尔也想,如果不是他,而是朱昭熙或朱祁钧坐在联邦总理的位子上,会不会搞出一番新花样来?
也许吧,但他确信,他们这样的年轻雄主定然会觉得这个位子束手束脚、权不及皇、位不正宗。他不同,他心态摆得很正,既然是“事务总理”,那便处理事务而已,不该想太多。
他的目光落在桌上的联邦通报上,那是今年最新的人口统计,总人口已近亿。若再过一两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