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钢铁改革(2 / 3)

铁厂内炉火熊熊,匠人们在高温和浓烟中不断试验和调整。

他们尝试了不同的煤炭种类、配比和烧制方法,在不懈的努力下,他们成功的利用现有的技术对煤炭进行改进,用水来洗煤炭,从而减少煤炭当中的硫的含量,从而使得煤炭能够替代木炭炼铁。

与此同时,匠人们还借鉴了制瓷工艺中对炉窑的精细控制经验,经过反复的尝试和改进,发明了简易的土高炉。

这种土高炉虽然与后世先进的高炉相比显得十分简陋,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它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热量,大大提高了炼铁的效率和质量,使得铁的品质得到了显着提升。

随着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朱昭熙继续在管理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在北京的实验性铁厂建立了一套严格而细致的生产管理制度。明确了每个工匠的职责和分工,从原料的采购、冶炼的操作到成品的检验,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确保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同时,她还注重对工匠的培训和激励。她定期组织工匠们进行技术培训,邀请经验丰富的师傅传授技艺,分享心得。对于那些在生产中表现出色的工匠,她给予丰厚的奖励和荣誉,极大地提高了工匠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技能水平。

到了夏天,北京实验性铁厂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改革取得了显着的成果。铁的产量大幅提升,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朱昭熙这才有了对钢铁行业改革的底气。她挑选了一批之前参与到北京铁厂改革中的工匠和太监,派他们前往鞍山铁厂和遵化铁厂,成为两个铁厂的管理人员,主持两地的改革。

这些人们一到达鞍山铁厂和遵化铁厂,便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为了在朱昭熙的面前有一个好的印象,他们也是拼了,=深入到铁厂的各个角落,与当地的工匠们密切合作,传授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鞍山铁厂和遵化铁厂此前已经为东北五省的大开发提供了大量的农具。然而,由于钢铁的严格管制,朱昭熙想要进一步扩大这两个铁厂产能的想法一直未能实现。

当秋天朱瞻基发动北征的消息传来时,朱昭熙敏锐地意识到,这正是鞍山铁厂和遵化铁厂继续发展的绝佳契机。她立刻组织铁厂的工匠们加班加点,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武器装备的生产中。

为此她更是加强了两个铁厂的制度管理,亲自设计标准化模具。每个模具刻有编号,对应不同的部件尺寸。这种方法让生产效率提升了一倍,同时确保了零件的互换性。她还在铁厂推行 "计件工资" 制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