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水很深(1 / 3)
陆卿没有直接回答祝余的疑问,而是缓缓叹了一口气,开口道:“骆玉书出身贫寒,父亲早亡,母亲改嫁,他是受村中老少接济才能够长大的,后来因为每日跑去村学外面偷听,先生见他天资聪慧,便干脆叫他到村学里面去做个扫洒的小童,每天做做杂活儿,供他吃饭,让他跟着村学的其他孩子一起听先生讲书。
后来能够一路考取功名,也是乡亲们拼拼凑凑帮他筹集的路费。”
祝余闻言,微微抬起眉头,骆玉书这样的出身和家境倒是她着实没有想到的。
她本以为能够与鄢国公为伍的,必然都是一些高门勋贵,皇亲国戚,而骆玉书作为吏部尚书,可谓身居要职,自然也是出身不俗的,或许是有什么出名的骆姓士族是她在朔国没有机会听说的。
没想到,鄢国公身边还会有这样出身不同的清流。
“他出身如此低微,能够一路官至吏部尚书,想来一定是有极高的天资和才能,否则且不说能不能入得了圣上的法眼,恐怕就连赵弼的眼皮也进不去吧。”她问陆卿。
“骆玉书当年中举后,的确并未得到什么重用,只是封了他一个翰林编修,每日在史馆里面翻抄史书,一抄就是三年多。
后来不知是得了什么人的指点,还是自己忽然福至心灵,在誊写关于圣上继位前的那一段过往的时候,将鄢国公赵弼的丰功伟绩巧妙地施以笔墨,看起来与原来的并没有太大出入,却又不着痕迹地将赵弼的功绩凸显出来。
本来抄史的人在誊写的时候稍添笔墨,这种事也不算少见,只要无伤大雅,很少有人会逐字逐句留意到其中细微的变化。
可是偏偏那一次就很巧,这一份被特意着了笔墨的册子,就机缘巧合地到了鄢国公的手上,鄢国公看后自然是心情大好,想要见一见这位写得一手好字的翰林编修。
骆玉书顺势便拜入赵弼门下,做了他的学生,从此以后见到赵弼必称恩师,态度可谓诚恳至极,谦卑恭敬。
之后不久,骆玉书便调任他处,虽然不能算是平步青云,至少比一辈子窝在史馆里面抄书还是要好上太多了。”
祝余意味深长地看了看陆卿:“看样子,骆玉书能够坐上吏部尚书这个位子,并不是因为赵弼一路的抬举咯?”
陆卿笑了:“夫人果真冰雪聪明,一点就透。
赵弼这个人,一辈子在为人处世上都讲究一个举亲不举贤,他始终认为没有半点血亲的外人是信不过的,想要得到他的扶持抬举,要么与他血脉相连,要么与他结成姻亲。
否则就算是曹天保那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